vivo,正带着满身的挑战者气质,出现在高端旗舰赛场。
11月13日,vivo发布其年度旗舰vivo X100系列。
这个系列,产品力与前代vivo X90系列相比,硬件配置拉满,比如全系标配潜望长焦,推出长焦微距功能,首发联发科新一代全大核CPU架构的旗舰平台天玑9300,性能和影像出色。
其中,vivo X100 Pro更是搭载了超大光圈一英寸主摄和目前业界唯一通过蔡司标准认证的APO(复消色差)长焦镜头,配合vivo新一代6nm制程自研影像芯片V3,从光学、器件到算法带来前所未有的综合影像实力。
vivo X100系列软件能力提升幅度之大,甚至单项难以涵盖。故而vivo祭出整套软件体系,并发布其技术品牌——蓝科技,包括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和蓝河操作系统。
其中,蓝心大模型已在vivo X100系列实现内置,带来智能全局助理——蓝心小V。同时,vivo用全链路影像技术赋能该系列全系,其影像能力之强,可直拍太阳。
自三季度华为Mate 60系列引爆最近数年冷寂的国内机圈;多家市调机构均预判,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在经历触底反弹,2024年或将迎来3%-5%的同比增幅。vivo X100系列以软硬一体的技术和产品策略,会迎来怎样的市场机会?
蔡司APO认证:好在哪里?
vivo X100系列的产品亮点较多,概括而言,主要是影像能力、核心算力、端侧AI大模型和搭载的系统软件技术框架。软件系统从芯片、续航、AI大模型和OS操作系统四个方面入手,由vivo专门发布的技术品牌“蓝科技”涵盖。
作为vivo旗舰系列的传统强项,vivo X100系列对影像能力做了全链路技术升级;X100 Pro上的这颗蔡司(Zeiss)认证APO超级长焦镜头,更是vivo影像系统的重大突破。
蔡司是vivo全球影像战略伙伴,此次vivo引入蔡司Vario-Apo-Sonnar镜头设计标准,在体验端实现了vivo X100 Pro的远摄能力:有能力实现清晰、明亮和细节丰富的长焦拍摄效果。
作为当前智能手机行业唯一获得蔡司APO认证的产品,这枚浮动长焦镜头以复消色差和超高的镜片透光率等特性,在成片上获得更准确和饱满的色彩表现,加上vivo高达100%的核心场景自研算法,实现了vivo X100 Pro“敢”拍太阳而没有出现炫光等问题。
很有必要解释什么是蔡司Vario-Apo-Sonnar镜头设计标准,这属于APO认证的一类。
与徕卡旗下顶级的LUX系列镜头一样,蔡司APO也属于顶级镜头认证。徕卡LUX镜头,以其大光圈、ASPH工艺和较少畸变等特性,在拍摄时能获得更明亮的画面,同时减少图像扭曲和变形,最终呈现更真实和画面细腻的照片。
蔡司Vario-Apo-Sonnar镜头设计标准,指既提供可变(Vario)焦距(变焦功能),又提供复消色差(APO)校正的镜头,同时还遵循蔡司Sonnar镜头设计原则。其中,Sonnar设计以其出色的光学性能、紧凑的尺寸和通常较大等光圈而闻名。
APO全称是Apochromatic,即复消色差。什么是色差?通常指色边,一种光学现象。当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镜头或其他光学元件时,在没有汇聚于单个焦点时就会发生。这会导致图像模糊或扭曲,并具有明显的颜色边缘。
通过蔡司APO认证的镜头通常采用多种光学透视元件的组合,通过精度计算来最大限度减少色差,具有极高的镜片透光率,能得到更加明亮清晰的拍摄画面。通过使用特殊涂层消除不同颜色光线之间的干扰,可获得更准确和饱满的色彩表现,即使在不同的变焦设置下也能提供锐利、清晰的图像,出现失真、像差和色边情况的概率极小,故而备受赞誉。
这使得这种镜头非常适合用于对光学质量和多功能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专业摄影(如天文和医学显微镜)和电影摄影,甚至有能力驾驭极端的光学场景(比如直拍太阳)。
技术的终点是什么?
有了顶级镜头,vivo还不满足。从X70系列开始,vivo开始为每一代X系列影像旗舰加装了一颗独立的自研影像芯片——从V1、V1+、V2到X100 Pro机型搭载的V3,已经过三次迭代。
这一代vivo自研影像芯V3采用更先进的6nm工艺制程,与V2相比,能效提升30%,实现了多并发AI感知;同时,V3还通过第二代FIT互联系统与天玑9300无缝衔接,调度算力资源,带来更强大的实时影像算法,能拍出4K电影级别的人像视频,在全自动检测和切换虚化主体的同时,还能做到无损拍后编辑。
比如,镜头以画面中某个人物为焦点,周围景物可自然虚化;而人物肤质优化和色彩处理,也能在C端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达成。
这正是苹果公司创始人兼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毕生追求:让技术成为消费者进入信息世界的窗口,让技术变得简单而又强大,使消费者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
这才是设计的初衷,也是技术的终点:它传递给用户的应该是可憧憬、可触摸和可感知的体验、感受,被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求和价值,而非复杂的技术或充斥各种细节的设计本身。
很明显,在考虑研发全链路影像技术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时, vivo也做到了“乔布斯式”的设计和技术目标,就像京东的购物体验——超快的物流,内在隐藏的是AI技术提升供应链效率的澎湃动力。这背后的技术,消费者无从感知,因为这是海面之下被隐藏的冰山。
实际上,技术和体验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绘画技巧中“个体和整体”的内在互联逻辑。
这是一条自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发展到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逻辑线:画面本身是“整体”(体验),组成它的每一笔都是“个体”(技术)。
以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绘画甚至整个古典主义绘画,至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为高峰,对笔触(技术)都尽力隐藏,因为个体(技术)在组成整体(体验)后,便无存在被感知的必要。
事实上,vivo此次在安卓机型上推出的诸如“4K电影级别的人像视频”“拍后调整”等能力,更聚焦的其实是视频领域。近年来国产智能手机的照片拍摄能力,大有超越苹果的迹象,但视频拍摄却是始终是一大短板。
但这次,vivo开始发力视频拍摄,这是以往各家安卓厂商“有意”忽略的领域,可以说开了风气之先。
智能手机在影像层面,背景自动虚化从而形成富有光影层次感的能力,一直较为欠缺,这也是手机拍照效果难以比肩单反的根源。vivo肯定是有备而来,为此推出蔡司B-Speed 镜头风格,人像拍摄效果堪比单反相机。
vivo在“拍月亮”风靡手机圈之后大胆提出更高阶的“拍太阳”挑战(标准表达称“长焦悬日”),是因为太阳的亮度非月亮能比,敢直接拍太阳,而无惧炫光,也足见vivo对于X100系列影像能力的充分自信。
蓝科技:技术先行,本心而为
尽管vivo X100系列在影像方面亮点频现,但从发布会的整体表达来看,影像却不是最要紧的重点,甚至手机也不全是,真正的主角其实是vivo的技术品牌——“蓝科技”。
这是vivo首次发布技术品牌,它由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和蓝河操作系统四部分组成。
蓝晶芯片技术栈通过vivo自研芯片战略与企业联合研发推 “双芯协同”,以软硬一体化调校等方式研发构建芯片矩阵,共同探索芯片创新的新边界。
多年来,vivo与联发科深度合作,通过“联合调校、联合研发、共同探索”等形式不断提高vivo在芯片技术领域内的话语权,在连续多代自研影像芯片与天玑系列旗舰芯片调通、调透的同时,为X80、X90系列赢得“天玑调校看蓝厂”的赞誉。正如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所说,“vivo不生产SoC,vivo和芯片厂商共同定义SoC”。
与产品研发环节相比,做产品定义比之更提前一步。因此,共同定义比联合研发,就技术逻辑而言,这种合作的程度更深,对vivo工程师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vivo与联发科共同定义了联发科本代旗舰“天玑9300”。这款旗舰芯片以从所未见的“4(超大性能核心)+4(大型能效核心)”CPU架构设计,刷新行业认知并震撼业界。天玑9300突破传统架构的全大核架构设计,由vivo与联发科共同探索、联合研发而来,体现了vivo对行业技术趋势的精准预判和卓越的行动力。
事实证明,得益于全新的全大核CPU架构设计,天玑9300性能逆天,其多核性能得分甚至超过号称“地表最强SoC”的苹果A17 Pro高达619分之巨。vivo X 100系列全系搭载的SoC正是天玑9300。
更重要的是,天玑9300是联发科技首款旗舰5G生成式AI移动芯片。因此,vivo 100系列也具有端侧AI大模型能力。这项能力,通过内置vivo自研蓝心大模型的OriginOS 4实现;与C端体验的纽带节点就是“蓝心小V”。
这个vivo手机的AI智能助手,有着PC端AI大模型的各种能力以及新的交互方式,被囊括于“超能语义搜索、超能问答、超能写作、超能创图和超感智慧交互 ”功能池内。换成体验应用描述,就是“文字、图片搜索、百科式问答、写作生成、图片生成和APP交互”等功能。
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今年上半年,都没有去年预想中的转暖行情。但是,下半年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一系列“神操作”、“黑科技”激发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久违的热情。
根据vivo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vivo X100系列开售5分钟,就超过X90系列全天销量,七日累计线上预约量快速突破100万大关;从11月1日启动预售到发布会结束后的11月14日零时,vivo X100系列的预订量较上一代产品暴增740%,成为X系列历代预约量最高的机型。
未来,vivo X100系列能否帮助vivo再次突破历史固然值得期待,但相对于市场表现,真正值得重视,或者能为vivo包括旗舰在内的所有智能终端,提供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力的答案,却更值得玩味——那就是在始终坚持的本分思想指导下,为长期的技术独立自主的持续投入,进而由此形成的坚实技术基石。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1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