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年,上海的“宇宙网红中心”终于从武康路转移了。
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剧中关键场景黄河路成为了开年上海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
电视剧《繁花》第十集第10分钟的旁白说道,“1993年的黄河路,755米长的一条街,开了一百多家饭店。每天晚上吸引着无数大款来这里消费。单单这一年,数以几十万记的洋酒灌进这些上海喉咙。”
近日,蓝鲸记者探访了爆火后的黄河路,曾经火爆一时的黄河路经过多年的兜兜转转后再次重回大众视野,只不过和通过“网红地标”焕新的武康路、长乐路等上海“网红路”不同,黄河路依然是“90年代老上海”的味道。
全年龄段的网红新地标,至真园原型爆火预订需排至半月后
1月7日中午,黄河路聚集了比以往更多的游客,大家几乎都是看了电视剧《繁花》前来打卡拍照。蓝鲸记者到达现场时尚不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但黄河路上已经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拍照打卡的游客,有不少人还带着行李前来。
和大多数网红景点几乎都是年轻人打卡的状况不同,黄河路的打卡人群几乎遍及全年龄段,50-70岁以上的本地中老年人是这场“网红打卡”的主力军。因为《繁花》讲述的是1992年前后上海的故事,对于上海的爷叔和嬢嬢来说,重走黄河路也是重温过去的“黄金时代”。
《繁花》里,黄河路是上海商业浮沉的缩影,是面子的象征,也是信息流通的中心。片中女老板李李的餐厅至真园曾经是上海显贵出入的场合,虽然如今至真园不再,但黄河路上确有一家饭店几乎与剧中至真园“神还原”。
这就是黄河路上最多人打卡的至真园酒家原型——苔圣园酒家。
黄河路上几乎所有人的镜头都对准苔圣园酒家的招牌,几位爷叔和嬢嬢一边举着相机拍照一边向身边人介绍:“这就是电视剧里的酒家……”
据了解,苔圣园酒家始于1993年,是当时最早入驻黄河路的本帮菜馆之一。大众点评显示该餐厅人均消费为149元。但蓝鲸记者询问得知,随着《繁花》热播目前该餐厅日常用餐基本都需要提前预订,且餐厅最低消费人均200元。
剧集热播叠加春节年夜饭效应,苔圣园更是成为了绝对的“网红”,前台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接听预订电话,据他介绍,目前苔圣园1月20日以前的包间大致已经预订一空,仅有极少数工作日午餐席位空余。
苔圣园餐厅也推出了五个档位的春节套餐,价格从1380元-4880元不等,但年夜饭席位也早已抢购一空。
不过见证这场爆红的工作人员似乎对此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他告诉蓝鲸记者:“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人只是为了来打卡,并不是真心来吃饭的。”
《繁花》制造的网红效应不仅体现在苔圣园,在citywalk颇受青睐的上海,“黄河路citywalk”正在取代“巨富长citywalk”成为当下最火路线,商机也应运而生。
有卖家推出与剧中地标相关的上海Citywalk线路,可打卡黄河路、和平饭店等地标,并提供普通话及沪语讲解,约3公里的路线收费520元起。
根据旅游平台数据,截至1月5日,电视剧《繁花》开播以来,上海在平台上的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20%,上海私家团、跟团游产品预订单量分别环比增长75%、30%。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南京路步行街”周边酒店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9%;上海近一周旅游热度环比上涨12%。
时间停滞的黄河路,错失的与偶得的
黄河路最早是上海的一条美食街,不到800米长的街道,在最鼎盛的时期,开了六十多家饭店。而在90年代“饭局”是国人生活中相当有份量的一部分,金宇澄曾说过,“……整个90年代忙得不得了。这是中国特色,国人最有分量、最有内容的表露是在饭局上。”黄河路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上海市志·服务业分志·商务和居民服务业卷(1978-2010)》中分析道,黄河路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放搞活的大潮中,衰落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该书将黄河路的盛极而衰总结为四点:特色菜品不再鲜明、硬件设施老旧、功能过于单一、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黄河路早期主打海鲜等“硬菜”,这一定程度上就像《繁花》中的信息差一样,在当时的上海非常稀有珍贵,但后期黄河路的美食不再具有独特性,而黄河路仿佛也随着时光停滞。
与黄河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网红路”武康路。
武康路以“武康大楼”而知名,它所在的“六岔路口”,连接淮海中路、安福路等多条上海网红路,天然聚集了大量人流,这也是“网红店”最看重的特点。渐渐地武康路成为了各种文艺小资店铺的最佳选址之一,各种fancy的品牌概念店与买手店在此汇集,比如2021年下半年,观夏有意在武康路沿线选址,作为其全国首家线下旗舰店;2022年11月底,知名香氛护肤品牌Aesop(伊索)在距离武康路1公里左右的东平路开出其首家中国大陆门店;一周后,Lululemon紧挨着伊索首店开出其在中国首个独栋街边店。
比起实际的营收,品牌更看重武康路的“网红属性”,试图借此将自己打造成一种网红单品,在这种逻辑下,铁打的武康大楼下开起了各种“流水”的店铺。武康路试图与时代一同成长,瞄准的也都是最具消费潜力的群体,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所副所长汤蕴懿在调研武康路新消费趋势时发现,这里的消费主力人群以“95”到“05后”群体为主,在移动互联网的“浸泡”中成长起来,关注产品颜值和品牌价值的一代。
成为年轻人“打卡”目标一度是上海老马路“焕新”的标准路径,“巨富长”也遵循这一逻辑。
但显然黄河路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
蓝鲸记者发现,在不到一公里长的黄河路上,虽然与市中心购物区临近,但这一区域并无太多“热门店铺”,几乎所有店面都缺乏时代特色,依然以“老字号”“老上海”为主。比如《繁花》热播前,唯一称得上“网红”的国际饭店吸引人的是招牌蝴蝶酥,此外的粤味馆、佳家汤包、老上海葱油饼等日常并无人排队。
如今,随着《繁花》的热播,传统极具“老上海”特色的店铺在新的潮流中成为“新网红”,似乎也为传统文化与街道的开发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武康路式”的改造思路。传统元素与历史沉淀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如果能以更巧妙的形式推广,往往事半功倍。
就像《繁花》之于黄河路……
内容链接:https://www.hpaper.cn/15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