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丹琦
当前,全岛封关运作在即,产业发展已从“播种育苗”进入“深耕壮干”的关键阶段。如何精准发力,招引与自贸港政策高度契合、与海南资源禀赋深度适配的优质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
立足战略定位,明晰招商“导航图”
产业招商,非“捡到篮子都是菜”,须胸怀“国之大者”。海南自贸港产业布局,需要利用好政策优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聚焦主导产业,做强“硬核”支撑。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3+1”现代产业体系。招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体系展开。
旅游业可超越传统观光,大力引进国际知名IP主题公园、高端医疗康养、国际会展赛事、深海航天旅游等新业态,推动旅游消费提质扩容。
现代服务业可瞄准“微笑曲线”两端,重点吸引区域性总部、国际航运物流、跨境电商、现代金融、专业服务(法律、会计、咨询等)等机构落户,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可依托文昌国际航天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等重点园区,精准招引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项目。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可引入农业深加工、南繁育种、智慧农业、农产品国际贸易等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提升附加值。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下好发展“先手棋”。自贸港政策试验田优势,为布局未来产业提供了可能。可密切关注绿色低碳、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技等前沿领域,争取在数据跨境流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特定场景先行先试,吸引一批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团队和项目。
优化招商策略,提升引资“精准度”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引资竞争,海南可创新招商理念与方式,实现从“政策洼地”到“环境高地”的转变。
从“广撒网”到“精准钓”。 深入研究目标产业的全球布局规律和龙头企业投资动向,绘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推行“链长制”,由有关人员和部门牵头,针对重点产业链进行“按图索骥”、靶向招商。例如,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再到充换电服务网络,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招商。
从“单一项目”到“生态培育”。 今天的投资,更看重的是产业生态和系统解决方案。海南招商即可引进单个项目,同时更应注重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产业生态。这包括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充足的人才供给、高效的物流体系、活跃的创投风投以及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着力引进能够带动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灯塔型”项目。
强化平台招商与活动招商。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是海南招商的“金字招牌”。利用好这些平台,可将其从“展销会”升级为“招商会”。也可以主动“走出去”,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欧美、日新、东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高规格、专业化的招商推介活动,讲好海南自贸港故事。
推动“以商招商”与“校友招商”。 现有落户企业的口碑是最好的招商广告。用心用情服务好现有企业,解决其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使其成为自贸港的“代言人”和“招商员”。同时挖掘海南籍和在海南学习工作过的社会资源,吸引他们“回巢”创业、投资兴业。
夯实环境根基,打造投资“强磁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核心竞争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核心是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推行“极简审批”“一件事一次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
人才方面: 落实“天涯英才”计划,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注重培育和吸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土地方面: 推行“标准地”出让,确保好项目“地等项目”。创新用地模式,保障重点园区和项目需求。
资金方面:发挥海南自贸港建设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提升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 加快推进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美兰机场三期、三亚新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构建“海陆空”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同时,超前布局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结语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海南自贸港产业招商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一场关乎长远、决定未来的硬仗。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精准落子,持续发力。汇聚八方流,筑起产业兴,真正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壮丽的海南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特区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paper.cn/21990.html